#头条创作挑战赛#股票配资证券
在烈士遗孤李赴朝的印象中,父亲李振宝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永远是照片上的模样:身穿飞行服,年轻、俊朗、阳光,年龄定格在25岁。
1954年,父亲李振宝牺牲时,女儿李赴朝仅一岁零一个月。
1
李赴朝,1953年生人,如今已是69岁的老人了。在她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颁发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时间为1954年,烈字0001541号:“李振宝同志于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在2734部队任飞行员,不幸于1954年4月9日在乍连岛光荣牺牲。除由我军奠祭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持此证明向河北省宁河县人民政府领取抚恤金及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其家属得享受烈属优待为荷。”
时光荏苒,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69年漫长而动荡日子里,李赴朝从未停止过寻找父亲足迹的脚步,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强烈。
展开剩余95%关于父亲李振宝是怎样牺牲的,他有哪些经历、他服役过的部队在哪里、还有哪些战友?李赴朝都想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父亲的部队和他的战友们,让模糊不清的父亲形象清晰、丰满起来。
然而,真正激起她找寻父亲足迹的,是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天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跟人说,李赴朝的父亲不是烈士,因为她父亲是训练时撞山头而死的。
听闻此话,李赴朝当即站了起来,眼含泪水,大声反驳老师:“你说得不对,我父亲是撞击敌机牺牲的,我们家有我爸爸牺牲的烈士证明!”
母亲不识字,更不给她看父亲的遗物,怕她给弄丢了。
于是,从她上初中开始,根据父亲生前在2734部队服役这一线索,她就不停地地给部队写信,打电话,简直像着了魔一般,但却始终找不到父亲生前服役的部队。
十七岁那年,她只身一人跑到了青岛,因为曾母亲她说父亲的部队原来在青岛流亭机场,而父亲也是在青岛海域牺牲的。可到那才知道,那早变成了一座民用机场。她大失所望,对着大海放声大哭。
1987年7月,她还真收到回信了,竟然是原来父亲部队的来信,地址在江西向塘。信中,部队领导热情邀请她去部队参观。
李赴朝大喜过望,立即带着全家驱车直奔江西。在荣誉室,她见到了久违的父亲照片,看到了那么多为国牺牲指战员的名字,令她肃然起敬。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她的前身就是2734部队,即空军14师。
接待李赴朝的部队首长曹永,与李振宝是当年的战友。他回忆,李振宝1952年底到1953年初调到这个部队任飞行中队长。由于时间太久,部队转战南北,这里已没有一个父亲当年的战友!但从尘封的档案里,还原了父亲壮烈牺牲的经过……
曹永(右)与刘胡兰的母亲(右二)在一起
1953年至1955年,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朝鲜的失败,经常派高性能的侦察机对我国临海、领空进行挑衅。1954年4月9日上午,李振宝接到命令:立即起飞,青岛以东的乍连岛(北纬35度53分30秒,东经120度53分30秒)上空发现美P2V-4型侦察机。
李振宝驾驶米格-15飞机巡视至乍连岛上空时,突然发现敌机距海面仅25米左右,并与李振宝驾驶的飞机正面相遇。以当时中国空军的武器装备,在如此低的高度进行战斗,难度是极高的,危险系数更是成倍增加。但李振宝神情坚毅,果敢无畏,连续三次向敌机发起攻击。当飞机油量即将耗尽时,他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扔掉副油箱,一个急转弯,猛然带大俯冲角向敌机冲去,直接撞向了敌机壮烈牺牲!
这天,他才24岁零8个月!
听着英雄父亲的事迹,李赴朝眼含热泪,感慨万端。
停机坪一隅,有一架战鹰在阳光下闪着夺目的光芒,上写:米格—15比斯战斗机。陪同的参谋介绍说:这就是你父亲当年曾经驾驶过的战斗机机型!
当她坐进飞机的一刹那,热泪夺眶而出。她仿佛看到热血沸腾的父亲慷慨赴死的面容,感受到父亲驾驶着战鹰呼啸着撞向敌机的那一悲壮时刻。
1929年8月1日,李振宝出生于汉沽(当时隶属宁河县),上有三个姐姐。14岁时,李振宝的父亲不幸去世。李振宝的母亲面对厄运,秉承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将四个孩子拉扯成人。
慈祥而伟大的烈士母亲
1948年底,汉沽解放时,李振宝高中尚未毕业。他不顾家庭的阻拦,跟随曾是中共地下党的老师毅然加入了南下工作队后,又参军。1950年初,他被选拔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
从1950年进入东北航校(现辽宁省锦州空军第三航校),到1954年保卫国土防空作战壮烈牺牲,李振宝安全飞行565小时47分。到1954年李振宝牺牲时,父亲所在的飞行大队成员,即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中,只剩下赵明年和黄家友两个人了。他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已经病故。
2
江西之行,李赴朝有收获,也有遗憾。
她拿出父亲身穿背心的一张照片,上面印有部队的番号:2043,背景为一个篮球场。决定从寻找这个部队番号入手,再次踏上寻访的路程。
20世纪90年代,她成了红色大本营、铁血网、银河网的常客。2010年,她偶然进了我国飞行员二代群。当她将父亲的照片贴上,并提出“谁知道2043的部队番号”时,一个叫何茜的女孩回应了:`“我爸爸也有同样号码的背心。”经过进一步的交流得知,她的父亲叫何亚雄,也是一名飞行员,荣立过二等功,正师级退休。生前,父亲曾告诉她,1953年抗美援朝时,空14师和空15师合并成立了一个飞行队,就以2043为代号入朝参战,当时官兵们所穿的背心就是2043!
李赴朝随即又贴出了一张父亲李振宝身穿飞行服的一寸小照片,后面写有一行文字:1953年2月于青岛。由于照片太小而又过于陈旧,所以机身上只显出一个“8”字。
何茜回应说:我家也有一张同样的照片。于是,一张原版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李振宝背靠28号战机,阳光下,年轻的脸上绽放着微笑……
何茜珍藏的李振宝照片
这张照片证明,当年的何亚雄是李振宝在青岛流亭机场是生死之交的战友!所以,他们才会把彼此的照片作为友谊的信物送给对方永久留念。他们清楚:今天的分别,可能就是永诀;今天所赠予的东西,将会成为今后的遗物……
2013年5月18日,曹永伯伯的儿子曹云清在空军14师子女群里贴出一张照片:李振宝与另一个飞行员黄家友的合影,但没有曹永。父亲曾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存!这张照片是在丹东大堡机场拍的,当时,李振宝、黄家友、曹永都是好兄弟,关系很亲近。拍照时间应该是第二次赴朝执行任务之前,这一次赴朝人员名单中没有曹永,李振宝和黄家友不知能否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就决定把照片交给好兄弟曹永保管。从那以后,曹老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直到又把它交给自己的孩子继续保管!照片背后的题字是:“曹永同志留念。黄家友赠。1953年5月15于大堡。”抗美援朝结束后,曹永与两位战友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李振宝光荣牺牲,黄家友也失去了联系……
黄家友是谁?这个“大堡”是不是父亲曾服役过、并给自己起名的辽宁丹东的大堡机场?一连串的疑问让李赴朝在新奇中有几分激动。
她上网一搜,哗——黄家友的名字立即跳了出来,泸州日报上有多篇报道。她喜出望外,联系上报社后,对方立即给了她黄家友的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黄家友老人苍老的声音时,李赴朝哭了。
2013年10月1日,李赴朝一家驱车千里迢迢赶赴四川泸州。当黄家友看到李赴朝时,一把抱住她,禁不住失声痛哭:“我的大女儿来了!我的大女儿来了!”
此刻,李赴朝早已哭成了泪人,她紧紧抓住黄家友和他老伴的手,哭诉着说:“我寻了四十多年,终于找到了黄叔叔,从今天起,您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与李振宝有着生死之交的黄家友,离休前为川南公管中心正厅级干部。他深情地回忆说:当年他与李振宝曾在空七师二十一团一起服役。后又调到空14师42团。战斗中,他是长机,李振宝是僚机,二人一起协同作战,情同手足。他亲切地称李振宝为宝哥!
在一次抗美援朝空战中,黄家友的战机突然被一架敌机死死咬住尾部,陷入险境,危在旦夕。李振宝见状,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凭借过硬的本领,快速牵制住敌机后,又返身爬升至云层,与黄家友密切配合,最后将敌机击伤,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反转。
在朝鲜战场,我国飞行员每天驾驶战鹰巡航在中朝两国的上空,但与平均飞行时间在一千小时左右、参加过一战的美国飞行员相比,黄家友和李振宝平均只有九十多小时的飞行经验。但他们毫不畏惧,靠的是英勇无畏的气概,靠的是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他们勇敢亮剑,驾驶着米格17同强大的敌人进行过多次殊死搏斗。
李赴朝(右三)与黄家友(左二)一家合影
初战期间,由于缺乏战斗经验,一些战友壮烈牺牲。他们后来总结经验,发现美军的三个作战联队的联队长座机都是F86,于是“空联司”(中朝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调整了战术,“擒贼先擒王”,决定集中兵力专打联队长的座机,并把三个美军联队长的座机分别取为“王八”、“野猪”、“狗熊”等代号,只要雷达发现联队长的座机一旦起飞,“空联司”就指挥众多飞机升空围剿。
机会终于来了!那次是奉命保护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发电厂。
那天他和李振宝共同驾机迎敌,几个回合之后 ,成功地击落了一架敌军连队长驾驶的王牌战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证了发电厂安然无恙。为此,他们各荣立三等级功一次,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勋章!
李振宝的部分军功章
抗美援朝期间,李振宝多次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冒着敌人炮火构织的火力网,将急需的物资投放到前沿阵地。有一次,李振宝与其它5架飞机同时腾空起飞,完成前往战场投放物资的任务。他凭借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飞行技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落地后,他发现最后返航归来的只有李振宝自己!走下飞机,他心情沉痛,久久地伫立在那里,默默向光荣牺牲的战友们致敬!
黄家友走上前去,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二人并肩走回宿舍。
为此,李振宝荣立二等功!
在抗美援朝敌我双方最胶着的日子里,空战异常激烈。战勤值班,是最考验飞行员毅力与意志的关键时刻,容不得半点懈怠:飞行员必须全天候地坐在机舱里,严阵以待,时刻等待起飞命令,然后腾空而起。夏天座舱内的气温高达三、四十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黄家友和李振宝这一对搭档,从不叫苦,互相鼓励。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配合默契,一次次完成战斗任务后胜利凯旋!
李振宝作战勇敢,曾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小功三次,荣获“赴朝”纪念章三枚。由于他屡建奇功,受邀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大会。1951、1952、1953年连续三年参加国庆阅兵式,驾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2021年7月20日,黄家友不幸去世。生前,他仍惦记着烈士遗孤李赴朝。他将自己与李振宝的珍贵合影赠给李赴朝,在照片背后写道:“烈士的女儿李赴朝侄女留念!振宝战友黄家友。”
李赴朝接到照片,悲痛不已,泪如雨下!
3
2018年8月,一个叫田布丁的网友在新浪博客上找到李赴朝,说她的家里有一张她父亲田锡瑶与李振宝的合影,从而揭开了李振宝参军、入选飞行员鲜为人知的经过。
田锡瑶,辽宁省西丰县人,1948年10月入伍,1950年3月入空军第3航学校,1952年4月毕业于空军第6航校2期乙班。历任空七师飞行员、团领航主任。
李赴朝立即联系田布丁,希望能去拜访田老。却意外得知,田老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只能进行视频连线。田老躺在医院里,气若游丝,但他思维清晰。他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与李振宝的日日夜夜:“李振宝原在130师宣传科工作,我们一同从130师调到空军。在空军三航校,空军六航校学习时,我们一直在一起。毕业后同到空军七师二十一团。1952年,李振宝调去14师,我仍留七师任教,从此分别。1953年初,我去北京参加“空司”领航会议,打电话到北京南苑机场找李振宝,他闻讯赶到空司找我,并合影留念。此一别后,再无见面。后来听说他撞机牺牲,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李赴朝强忍悲痛,先后与老人视频了两次。弥留之际,田锡瑶老人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与李振宝交往的过往,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三天后,田老不幸病逝!生前,他反复叮嘱女儿:“死后一定要将骨灰撒在青岛海面,一直陪伴着振宝兄弟……”
田锡瑶老人弥留之际与李赴朝视频截图
2018年,李赴朝进入了第四野战军子女QQ群,结识了一个叫徐治心的人。他的爷爷也是一位老革命。听说了李赴朝追寻父亲足迹的故事,她拉入了130师子女群。2020年4月,他终于在上海警备区干休所找到了仍健在的92岁的王毅老人!
通过视频连线和几次交谈,王毅老人郑重地出具了一份李振宝的历史证明。
“我是王毅,1949年,我与李振宝同志在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130师工作。我是民运干部,李振宝是宣传科干事。1948年,为了解放长江以南地区,李振宝在天津南下工作团(队),是一名为地方建立政权的储备干部(北京解放后四野组建了两个团,北京为一团,天津为二团)。李振宝到汉口参军后,被分配到四十四军130师宣传队任宣传员,我是六分队长,之后我俩被分配到政治部。他当放映员、宣传干事,我到民运科当干事。1949年,李振宝同志曾救一名副军长,荣立二等功一次,嘉奖两次。1949年底至1950年初,空军到我师选拔有战斗经验的人员培养飞行员。李振宝同志以政治、军事、文化素质全优的成绩,被选拔到东北航校速成班培训两个月(辽宁省锦州市)第三航校学习之后,1950年6月到第六航校学习飞行。在抗美援朝中,从四十四师130师飞出了两名飞行员——李振宝、田锡瑶,这是我130师的光荣!”
王毅,曾用名王留祥,离休前在59749部队任政治委员,副师职,行政14级。特此证明!”
证明后面,还特意加盖了干休所的公章,令李赴朝异常感动。至今,李赴朝与王毅老人仍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都要向老人表示问候。
这是一段超越年龄的友谊,也是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记忆。
4
据资料记载,1952年,李振宝被调入空军基地14师42团任飞行中队长。他曾先后两次赴朝参战。第一次是在1950年12月,第二次是在1953年4月。
1953年3月10日,女儿降生了,但还没起名字。此刻,他正在转场之中,前往丹东大堡机场投入紧张的第二次赴朝作战的准备工作。家里给他去信,让他给女儿起名,收信地址是青岛流亭机场,可他却转场去了大堡机场,所以没收到。
一个月过去了,没收到李振宝
的回信,家里放心不下,紧接着又去了第二封信。流亭机场领导一看又是家书,考虑到李振宝即将再次赴朝,于是派人专程把这封信送到大堡机场。李振宝攥着信,激动不已,眼里闪着泪花,在屋里不住地转圈,嘴里喃喃地说:“叫什么名呢?叫什么名呢?”突然,他一拍大腿,说:“就叫李赴朝!”因为转天他就要再次赴朝参战了!
在他的心中,“李赴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既有男儿的英雄气魄,又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1954年,李振宝牺牲时,妻子李克珍才25岁。她强忍悲痛,含辛茹苦,立志把女儿培养成人。而作为烈士的后代,李赴朝继承先烈遗志,牢记母亲教诲,参加工作后,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后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成为了一名企业女干部。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党支部书记,荣获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时刻关注烈士子女的生活情况,多次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几十年如一日,通过各种形式悼念父亲李振宝。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有一次参加活动,李赴朝巧遇一位岳家后人,弄清了一张标有1951年李振宝与岳旺霖合影照片的来历。
在保定与玩伴岳旺霖相逢
1951年,比李振宝稍小几岁的岳旺霖,也是汉沽一中学生。当年,他荣幸地出席了河北省学联代表大会,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慰问解放军英雄代表活动。在慰问现场,随着一队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到来,岳旺霖一眼就看到了身着戎装、戴着大红花的李振宝。他惊喜交集,万万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分别两年多的大宝哥!在队伍中,他不顾一切地大声呼唤:“大宝哥!大宝哥!”
欢腾的人群中,李振宝也认出了玩伴和邻居岳旺霖,不禁喜出望外。慰问结束后,他们热情相拥在一起,畅叙友情。岳旺霖这才知道,李振宝不是战斗英雄,还因占地勇救军长荣立了二等功。相逢不易,李振宝特意请假,两人来到保定街上的“真光”照像馆合影留念,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此后,岳旺霖去了东北工作。
60多年后,他叶落归根,回到汉沽安度晚年。一晃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见到李赴朝,回忆过往,老泪纵横。那时李赴朝还未出生,如今看到烈士的女儿都近七十岁了,禁不住老泪纵横,百感交集。
李赴朝与岳旺霖老人合影
200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空军在北京小汤山空军博物馆建起了“空军空勤人员烈士和牺牲飞行人员”纪念碑。2013年3月,李赴朝第一次来到北京小汤山中国航空博物馆,迎面矗立着一面空军英雄纪念墙,上面镌刻着1700多名为国捐躯的空军烈士的名字。
北京小汤山空军纪念馆
那天,她缓缓走近纪念墙,目光在众多烈士的名字上搜寻。忽然,她看到了魂牵梦萦的三个字“李振宝”!她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原来父亲早在这里等候着她,——父亲的名字与其先烈的名字早就镌刻共和国的基石上!她久久地凝视着父亲的名字,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她抚摸着、念叨着,刹那间,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一股力量随之在心中升腾——父亲已化作了一道彩虹,那样绚丽,那样辉煌,勇敢地融进了祖国的蓝天里,以生命的如椽之笔,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
在那一刻,李赴朝突然醒悟了:父亲早年离家投入革命,是为追寻革命的理想,保卫祖国,义无反顾,虽死犹生;自己从十七岁开始,以青春的生命在不懈地追寻父亲的足迹。不同年代的两种追寻,一种是烈火青春,慷慨赴死;一种是以朴素的情感,来还原父亲的革命足迹。两相比较,父亲的追寻则显得是那样纯粹、崇高和伟大!
李赴朝作为一个女性,一个烈士的遗孤,承袭了父亲百折不挠、勇敢坚强的红色基因,历经艰辛,跑青岛,下江西,上北京,辗转多地,听父亲的战友们讲述父亲的点点滴滴,让她一次次地回忆起父亲义无反顾地驾机撞向敌机的那一幕。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她热血沸腾,不能忘怀!也让她感到父亲为了祖国的安宁,不惜以身殉国的精神是多么伟大与神圣!渐渐地,父亲的形象在她的心中清晰、高大起来。
终于,她
人民不会忘记自己的优秀儿子
明白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也不是她一个人对伟大的父亲的悼念之情,而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崇敬和景仰!父亲像千千万万个英雄一样,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李振宝牺牲后,当年就地安葬于山东青岛仙家寨村北。因当时李振宝的飞机已坠海,烈士遗骨和飞机的遗骸已无从寻找。所以,只建有一座烈士衣冠冢。一个多月,李振宝为国捐躯的噩耗传到汉沽,李振宝的母亲难以承受晚年丧子的巨大打击,痛不欲生,思儿心切,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李赴朝(右)追思父亲李振宝
李振宝烈士的遗孀李克珍,为了把李赴朝抚养成人,誓不改嫁。1955年2月,她忍痛卖掉家里的三间瓦房,用这笔钱将李振宝的棺椁从青岛迁入汉沽李家祖坟。她含辛茹苦,终生未再改嫁,1986年在思念与劳累中溘然长逝。
人民从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李振宝,汉沽区民政部门将其隆重安葬于汉沽区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英雄魂归故里,英名万古流芳!
发布于:天津市